公告
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工作站动态 > 新闻
上伏古寨颓败消失之谜
古村落   2016-09-29 07:15:2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来源 :2016-09-26 李耀武 上伏古商道

阳城县润城镇上伏村西有古寨,俗称寨上,而今只剩下了上伏古寨遗址。那么,上伏古寨是怎样颓败消失的呢?上伏古寨首先是颓败损毁于明朝末年匪患。 
据明朝嘉靖三十九年《重修汤帝殿、关王殿碑记》记载,“上佛古寨去村百步许,右俯沁河,左控垂崖,独前方一线通焉,论地利此亦为最永足以戒不虞者也。共上下平阔方圆十亩许。”由此可知,上伏古寨,既称之为寨,必然具有军事意义。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据明万历十二年《重修关王殿碑记》记载,上伏古寨在金泰和五年(1205年)就创修了汤帝殿三楹和关王殿三楹。据《晋城金石志》记载,关王殿石门栏上刻有金承安元年(1196年)从关中弘农迁来本村的乡贡进士杨天衢题名。为什么要在古寨上修汤帝庙?盖因便于祷雨时投简于沁河的的需要。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多次波及到上伏村及周围诸村。据《阳城县乡土志》兵事录记载,“崇祯五年,紫金梁等犯县之郭谷、白巷、润城诸村,杀掠数千人而去。八月,贼自沁水入县之望川、下佛、王刘诸村,屠杀及焚死者数百人。有营岩窟避贼者,贼以火攻之。时禾豆被野,贼驱所掠民割刈之,田野尽赤。贼所掠自金珠、马骡、绸帛、衣物可贵者外,其余钱布等悉弃掷或杂置马桶中。至裂帛以束草。民牛多为所杀食。未及杀着,亦断其筋,令不可复用。其残暴如此。九月,贼众数万自沁水武安村入县之屯城,上佛、白巷、郭谷、北留诸村。客将吴开先与贼战于北留墩下,败死。兵民千数百人尽没于贼。”而且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豫楼五层西墙《焕宇变中自记》碑文中得到印证。  
 
笔者近日在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豫楼五层西墙碑《焕宇变中自记》中发现“周村保全一城,上佛保全一寨,吾乡保全陈宅一楼,余皆破损”,由此可知上伏古寨在明末匪患中曾经立过一次大功。但同年十月初八日,农民军又“自大阳、马村由长河来,吾村(郭峪村)知贼将至往炭窑躲避,见贼到岭上,男妇一拥入窑,窑口窄小,踏死九十三口。上佛井则沟窑内亦如此,踏伤男妇五百余口”。这次上伏在井则沟窑内踏伤男女五百余人,景象相当凄惨。为什么这次没有在上伏古寨上躲避?虽然未发现有记载,但是可以说明寨上已不安全,曾经被攻破毁坏,无法躲避。这次大难或许成了村民心里永远的痛。自此以后,寨上的汤帝殿和关王殿再未发现重修、修补或维修的记载。清乾隆三十三年《移修关帝庙碑》曾提到“寨虚无人”,说明原来上伏古寨上曾经有人居住,自明末匪患后,无人居住了。
其次上伏古寨是毁于沁河多次水患。
据碑文记载,仅在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上伏古寨就遭到沁河三次大的水患冲击,益涮古寨之根底,而圮覆已极。因此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将寨上关帝庙移至村内大庙后,于清道光二年迁成汤像于村庙。 
 
最后,上伏古寨毁于时代的发展。
上伏古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寨上的耕地还有人耕种,荒坡地上种了不少枣树。只是时代的发展,随着村里修建砖厂铁厂、改修道路的需要,现代化机械挖去了古寨的半壁,如今只剩下了上伏古寨遗址。  
 
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找到现代化发展与保护古迹的平衡点,也是对今人一种考验。 
 
注:今上伏村为上佛村字简化.。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