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掠影
村落介绍
电视系列片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视听室 > 电视系列片
明月水乡话甪直
古村落   2022-04-03 07:13:49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当改革开放和世纪之风撞击世纪之门的时候,当现代化经济建设步入新的高度攀越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个古老的村寨、城镇,掀起了寻根问祖、复古复兴本土地域文化的热潮。  

在这棵高高的银杏树的背后,在这座端方的凉亭的一侧,在这冢圆圆的土堆之下,埋着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的遗骨。

陆龟蒙隐居江南小镇的时候,和当时苏州的著名诗人皮日休是好友,他们经常以诗文唱和。其中有一首和袭美春夕酒醒是这样写的: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全诗一方面勾勒出一个高士醉倒于花月之中,倩人之侧时的那份遐意和翩翩韵致,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惟有醉倒酒垆”之趣。

光阴如梭。在陆龟蒙长眠的小镇上,发生了许多许多的变迁。然而到过这个小镇的人们,还是和一千多年前的陆龟蒙一样,有着相仿的那份遐意和美感。所不同的是他们从喧闹和繁华的都市来到这里,独独是为了寻找小镇的那份安宁和古朴,令他们陶醉和留恋忘返的还是那份安宁和古朴。

古镇甪直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西侧,距虹桥国际机场仅58公里,继续向西18公里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甪直与昆山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与苏州工业园区隔河相望。 

因为甪直距上海很近,而且公路交通发达,所以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 

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作为苏南小城镇的甪直一方面借助大都市工业经济辐射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吸引外资,以卧薪尝胆的吴越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发奋图强,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百强之一,多年来被评为苏州外向型明星镇,历年来经济建设呈快速高涨之态势。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小镇被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还是那么安祥,还是那么从容,还有那一份恬静和幽雅。 

那么什么是古镇的特色,甪直古镇的神韵何在?甪直人是怎样存活了古镇那份神韵呢? 

再说这个用字多一撇,角字又少一笔的甪字该怎么念?甪直这个镇名是怎么来的呢?

据史书记载,甪直最早称凇江埔里,后来因镇东有一直港,将流经镇中的六条河贯通,东西、南北走向的六条河流,在平面图上恰好构成三横三竖,成一个用字,加上一撇代表一个直港,采用吴语“六”和“陆”谐音,又暗合小镇名人陆龟蒙之姓,就把“甪”字读作“陆”。  

还有一种传说,说的是古代有独角神兽“甪瑞”巡查神州,某日携风裹雨地来到这块地方见这里粮昌谷盛万物呈祥,从此一连不返,长驻不走了。于是后人采用其名,以其辟邪镇妖、保国泰民安。

甪直离烟波浩淼的太湖,不过个把小时的车程,他北襟吴淞,南临金澄湖、镇郊的湖、荡、潭、池星罗棋布,舟楫穿梭往返,水市朝夕热热闹闹。

由于甪直不仅有六泽之交汇,还有五湖之环抱,故有“六泽之冲、五湖之丁”的说法。在依赖舟楫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甪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他集市为镇,繁华兴盛起来,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小镇方圆仅一平方公里,镇区内却有六条横贯竖通的河流,交织如网。水上三步两桥、居宅临河而筑、门前碧水荡漾、窗前波光嶙峋。于是就有了文人笔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和“小镇人家尽枕河,甪直水巷小桥多”的诗句。

就在这小小的不过一平方公里的镇区内,就有桥七十二座半,至今保留下来的宋元明清时期的古桥还有41座半,称甪直为“桥都”,该不枉其誉。  

小镇上不仅桥多,而且每提起一座桥,很有讲头。比如:和丰桥,建于宋代初叶,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自宋迄今堪称“千岁寿星桥”。
正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上最大的一座桥,四百多年来,不论阴晴圆缺,他天天在这里等候东升的朝阳。 

这是镇上最小的两座桥,因为他们坐落在斗鸭池之中的清风亭两侧,是通往清风亭的小桥,小镇上的人们风趣地称他们为“庙挑桥、桥挑庙”。

甪直的桥风姿多采,不仅构成“走过一桥又一桥,抬眼一看桥连桥”之景,又有“三步跨两桥,五步又一桥”之趣。

桥不仅是小镇上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点缀和划分了小镇的水巷空间,给小镇水巷带来了起伏开合的动态之美,增加景深,丰富了景观。
在那些有关桥的民俗俚娶之间,涵养着小镇一代又一代人的文明和创造。

水是古镇的灵魂,保护水质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古镇。甪直古镇的保护,建立在现代化、世纪文明建设的理念之上,显然比单纯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更胜一筹.

近十年来,古镇统一了污水处理,统一了热电供应,再控制水源、粉尘、烟尘、噪音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当我们在河岸边看到一只老式的小风炉颇感亲切,那漫漫散去的缕缕青烟,给小镇再添几分幽静。 

古镇的建设,既要保持原有的风貌神韵,又要不失现实代的特征。

采访 濮建庭:这确实是个非常难的课题,…这就涉及到建设思路的问题…

按照甪直人的思路是这样的:修古复古,当然不能失去古有的风貌,但是,修古复古必须溶进现代人的智慧,现代人的思维,赋予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征,让历史古镇富有新的生命。

甪直人在建设中着重予文化底蕴的挖掘,着重文化底蕴的提升,甪直古镇有着2500年的历史,在这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定有许多该留下来却没能留下来的人和事,但留下来的,确实是千古不朽的巨制和璀璨的星座。

位于甪直镇西的保圣寺,距今已有1480多年的历史。据埔里志记载,寺院创建之初,规模很大,号称有屋宇五千,占地百亩,法家僧人上千,佛事兴盛,香火弥天。如今,这两根仰天耸立的旗杆,仿佛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他曾有过的辉煌。

在这座古物馆中陈列着一组幸存下来的泥塑罗汉群,这组泥塑诞生于唐朝,据镇上的老人们讲,这座泥塑之所以千年不烂,是因为材料的配方非常的讲究,在泥巴里掺合了头发,糯米等多种粘胶物质。本世纪初,这座裸露在天地间的巨大的罗汉群因岁月沧桑的剥蚀而坍塌,半数罗汉被毁。

1918年,出生于甪直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发现了这座濒临毁灭的艺术珍品。在顾颉刚、陈万里等志士仁人的大声疾呼和积极抢救下,于1928年修建了这座罗马式古物馆 

康熙年间埔里学究陈惟中在《埔里志》所载,“自唐埔里先生隐于此,以风雅名节著后之,生此于此者闻风而起,名贤辈出.

陈惟中所提到的埔里先生,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埔里是他的号。陆龟蒙举世不第,退隐回归,从此,务农耕作,赋诗作文。相传埔里先生闲居水乡的日子里,以养鸭、砍柴为生,乐与百姓们谈天说地,和苏州诗圣皮日休常往返于田间村野,以诗文唱和。

前人的德行操守,有一代代后人继承和效仿,在后人继承和效仿的过程中,又融进了一代代后人的新的东西。于是古镇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尚。

甪直人在保护古镇开发古镇的时候着眼于古镇的个性的张扬,着眼于文化底蕴和文化物质的开掘和提炼,他们认为:

采访 濮建庭:水是灵魂,桥是核心,人是主体,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现代生活中的人。 小小的甪直古镇曾涌现过一代又一代人文居士,仅清代解达原的《埔里人物考》,就收录了从唐代到清道光年间生于甪直和寓于此的人物1200多人。

甪直人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和审美需求,在历史上诞生过的数百上千的人物林中进行提炼升华,并下大力气对这些故居,遗址进行修复与建设。

古镇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但是只有站在历史与未来发展的高度才可能有超乎常人的眼光和创意,当甪直人调动起现代人的智慧,我们发现,在小镇上处处充满了古为今用的创造和土洋结合的美的律动。

水乡服饰源于苏吴地区古老的土步拼接衫,如果不是这些老妈妈至今对它一往情深,在今天小镇的街头巷尾已经不那么容易看见了,可贵的是在崇尚欧美与现代摩登的时装潮中,甪直人却沉下心来,在深度研究本地乡土服饰文化特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本土服饰并勇敢地让她从乡间田埂走上了T型舞台,水乡服饰表演不仅证明了甪直人用现代人的审美观,赋予古朴的水乡服饰以新的生命的尝试,成功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水乡服饰表演,我们看到的是甪直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千年不改的中国心。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潮中,万古常春的中国根。


2004年10月25日星期一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