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掠影
村落介绍
电视系列片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视听室 > 电视系列片
张谷英大屋 — 一个大家族的遗存
古村落   2022-04-03 07:04:1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听到了张谷英大屋这个名字,仅仅是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们顺腿走进了大屋。无论如何我们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效果,整整两年我们没有走出大屋。

在唐宋年间就因洞庭湖岳阳楼大观而闻名于世的湖南岳阳市于一九九一年六月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岳阳人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而今天这场龙舟赛却投入出湖南人对改革开放的强烈追求,寄托着他们希望家乡经济腾飞的殷切期待。三天后我们驱车向岳阳市郊外驶去,这对于我们已经是第六次了,汽车穿过两三个峡谷便是一片旷野,不久便可以远远俯瞰到一片黑压压连云大屋,那就是张谷英大屋。 

我们曾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并不罕见,如李庄、刘暾、赵家湾等。而连名带姓的叫,那只有张谷英了,村里也说不清是从哪辈子叫起张谷英村。据说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为侗目村,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又一如既往地叫起张谷英来。张谷英现有人口两千七百多人,都是张谷英的后代,由家谱见证现在村里最晚一辈是张谷英的二十六七代孙。除了媳妇是外姓人以外,村里人都姓张。 

据村里人撰写的村制说,张谷英生于元末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庐山迁来危笃。当年这里深山富裕,古木参天,多亏其不畏胫骨疲惫,日夜开垦。一九八九年春我们拍摄大型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村镇建设》来到岳阳,听说有张谷英,于是就走进了大屋,我们看到许多只有在拍电影和电视剧时作为道具才用得上的炊局、餐具、农具、工具、用具。是这样集中的在大屋里闲置着、陈列着、普遍地被使用着。我们好象走进了一座文物馆,当时流行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我们第一次走进大屋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大屋里转悠了一个下午,时至黄昏村里人带我们走上了后山坡顶,我们看见了这一片屋地,村里人告诉我们,这小半天我们不过只走了屋里的一小块地方,可我们仿佛走了很远很远,仿佛走了好几个世纪。摄制组在两江流域匆匆跋涉,在大江南北翻山越岭,中国农村大地上发生的奇观使我们忘记,却无法使我们忘却大屋。

大屋象迷、象梦、象哥德巴赫猜想吸引我们去了一次又一次。

大屋四面环山,显若天城。方圆二华里平方旷野,悠如硅谷,西门脚上的双脉山宛如孪生姐妹亭亭玉立,东南方向的大当山,山峰起伏形同立架,连绵起伏的天城中四个山坳如同四个天门有一夫当关万父莫开之势,伏地中央的龙亭山象万龙潜海。张谷英人依势力导,依山造屋。 

村里有许多的这样的斜门,村里人说这是为了正对山坳,招财进宝。

说来也奇,村的东西两头都有几吨重的巨石坐卧田间,遥遥呼应,村里人时代相传称之为龙珠。

村里有一条小溪,自西向东潺潺不惜,到村口又分为两叉成还带回饶,村里人称履带水 

伴着溪水是泉水。村里人在门前屋后蓄水为井,有些井壁上还设泉神位,村里人不时上供香火。

泉水冬暖夏凉,甘甜宜人。

我们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井水水位明显高于溪水水位。倒应了一句俗话:井水不犯河水。这里舀起清水,从这里撇出浊水,咫尺之遥清浊不浑。也许就是张谷英地形地势有利有便。一九四五年王震将军曾率军在这一处驻地,村里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王震将军曾在摆下酒菜,宴请乡亲们。 

六进张谷英我们几乎踏遍了大屋四周的山头。每当我们临风站在坡顶看这山这水,这山水之间的一块土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乱世多于盛世的中国,张谷英得此一方,安营扎寨是个明智的选择。先听说张谷英是个风水先生,后又听说是个京城折冠。究竟张谷英何许人士,谜底大概只能在这沉没的墓地深处。

叫张谷英大屋是指大屋底下的一大片房屋,普普通通的砖墙,普普通通的瓦片,普普通通的门栋,普普通通的外观,然而正在这普普通通之中,深藏着张谷英大屋的奥秘。

有一天,我们一行人去王家段。对了,是大屋之一。不知什么时候小李走了,小夏说去找找,走了也就没影了。小李见门就进,见槛就跨,在巷道里不断地穿行。小关看到小夏追上去,转眼也不知去向,一处被毁坏的大屋吸引我们逗留片刻,于是乎我们都走散了。 

半天以后小关和小夏在大屋南聚龙湾相聚,我们和小李在大屋北龙行山脊上汇合,扑朔迷离 趣味横生的大屋效应是怎么构成的呢。 

1990年十二月我们曾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王少周教授同行,对大屋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查。王教授的平面图廓清了大屋迷宫一样的面目,张谷英大屋的空间布局可以说是茎叶式,也可以叫干支式,南北进深,东西走向,一地行纵横布局,纵向是天堂,横向是厢房居室,纵向是主干,横向是支体,在支体部分的纵横布局和主体完全相同。巷道是这个建筑群的经脉,它不停地曲折环绕连接着主干与支体,贯穿着无数个单体空间,从而紧紧维系着这个大家族里各自为政的一个个小家庭的血缘关系。充满人情味和亲切感,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个大家庭对于外部世界来说是封闭的、逆向的。而这个大家庭的内部生活方式是开放的外向的。因此这样的一种建筑风格体现了这个家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折射了我们民族传统的对内聚合向心,对外防御封锁的心态与文化。 

1989年12月,我们第二次进村,从老人那了解到,这占有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的一片大屋,共十二栋,是由张谷英的第六代孙和第十六代孙,上下相距两三百年时间逐步相继营造而成。

建于明嘉庆年间的当大门,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王家段,后因人丁浩繁不堪栖息,又在上新,聚龙湾、潘家村等地建房百余间,共十二个门头,从而屋宇绵亘,沿廊衔接达二华里之遥。大屋不仅布局合理,而且风格统一,如出一人之手,是所有张姓子系,不仅同顶一个蓝天,而且共居一片瓦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形象说明,张谷英的女子有良好的家教,据说岳阳人愿意娶张谷英的女儿为妻。
他们的手绣鞋垫很有特色,一位老人见我们对此有兴趣,来了兴致,就唱起了歌谣,歌词大意是。

走进张谷英大屋,与我们一同走去的是那些移动的景观令我们目不暇接的是那些雕梁画栋,大屋里的窗、门、隔扇、梁株、殿试碉楼,制作精美,花纹图案都是人趣风情,体现出对丰收吉祥冀望自然回归的朴素追求。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建筑上的雕式被毁,但村里人还是设法做了保护。这曾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言:常年滴水不抑,相传仙人射尿。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这里曾有一个书塔,供读书人焚稿用的。书塔边上有个灯塔供夜归者照明,文化大革命中也被拆毁了。

这座隔扇是村里人珍藏多年的文物,上面刻着张氏格言:勤用功,黔首益。村里有许多景点,还都有个叫法或说法。据说这曾有个粮亭,一个叫张阅坊的祖公曾在这写诗画翼,绿水村前过麻石搭为桥。这是村里的一句话,水不多,桥不少还都有称谓。进里村向南,仿佛踏上了这座桥这座桥叫白步流水过三桥,顾名思义从桥的这头到那头正好是百步。咱们走了几个来回,果然不差。大屋内有天窗206个,相对有天井206个。通风、采光、通道、排水都别具匠心。而且井然有序。大屋里的人热情好客,不管走到哪家门口,每家的姑娘媳妇都会沏上一盘茶水端到你的面前,茶盅里先放上点茶叶,再放上两颗花椒。喝茶也很有特点,一口两口,第三口将茶叶和花椒连水一起倒进嘴里,嚼动了再咽下去。我们也想试试,这技巧还不容易掌握呢。

走进大屋好象走进了一个古老的礼仪之邦,张谷英人奉行民以食为天的本色。晨曦而出 日落而归,自食其力,相儒以默,婆媳姑嫂相依相处,邻里一家,幽幽古风尚存,习习儒风扑面,我们仿佛置身于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之中。

语言不通给我们的采访带来不少困难,不过还好就连这样的老伯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张谷英村是县里的无文盲村,舞文弄墨、习字练书是这些老人一生的嗜好。村里有个叫张根兴的,曾以杂记形式写过几本火花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下了大牢。已故的张烙柬一生曾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诗集,现在由他的孙子精心保管着。村里的夜校也延续了旧私塾的教法。教书先生叫张堰兴,学生手里的课本都是他一字一句抄写的。时过一年我们发现他的近视度数又有了发展,不是吗?瞧他鼻梁上的双层眼镜够绝的。“对张谷英对自己的家族张堰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这句话摘自他的札记。在夜校我们发现初中二年级毕业生用俊俏端正的文字认真回答:“世上有几条路?你愿意走哪条?”的问题。

这位老伯在央煤矿做工四十春秋,如今退休回了老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以表心志。又请人写了这首家传劝孝歌挂在帐帘以慰祖先。
中国自古就有很强的家族观念,一个大家族修家谱是件最重要的事,它维系着家族的命运。1990年下半年,在老辈子人的发起下成立了六修家谱委员会,修编委员会把经过文革保存下来的各支家谱征集起来,经过严格仔细地修编、校对、调查核实完成了六修家谱的使命。

村里的老人一个一个向我们叙述着张谷英历史上曾有过的光荣和骄傲,展示他们所珍藏的家传文物。 

书记告诉我们要修路了,村长告诉我们村里也有了铁牛、有电动模拟机、电动打浆机等。青年人特别愿意接近我们这些大地方来的人,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心里话。 

我们参加了一对年轻人的婚礼,这对年轻人的新房从大屋里搬了出来。

去年我们来时,村里人对我们还颇有戒心。今年我们的驻地每晚都挤满了人, 

张谷英的小伙子办起了小酒厂,张谷英的女子把缝纫机搬到镇上开了个缝衣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村里人也搞起了手工业小商品生产。

照片上的青年叫张榷汇,是从张谷英大屋走出去闯世界的许多青年人的一个。一九九一年元月,他给父母来了这封信以后至今寥无音讯,这封信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地追求和欲望,看到了他对前途的预测和对人生的迷乱。

来张谷英大屋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在90年拍摄的《岳阳楼外楼 洞庭天外天》的电视片,白天黑夜,一天两三次在卫洞区电视台播放。电视使张谷英村的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听到了外乡人对他们故乡地评论。

乡亲们的热情使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不知疲倦,村里的小学用最经济的时间和最集中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教学成果,使我们叹为观止。 

张谷英大屋是顺龙脉修造的,大屋建筑内还有个说法叫双龙出洞,每年正月十五,村里搞龙会就是这样,组织起数十条龙 吆喝着从正大门进,从两侧相道出,然后面朝里。在当院游耍。   

龙的传人、龙的图腾,多少希冀、多少梦幻,龙成雨、虎成风,只要天地间风雨不止,龙就不会永远留在一个地方。那么龙将把张谷英大屋带到哪里?张谷英大屋将随龙的腾越走向何方?


2004年10月25日星期一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