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 小河村
古村落   2016-06-23 07:01:11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历史沿革
     小河村最早时只有石、窦两姓,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由此推断,小河村应该建于明洪武初年至明永乐十五年。据石家家谱记载,石家于明初定居小河村,因其村前有河,故称小河村。
 二、自然环境
    小河历史文化名村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位于城乡结合部位,距市中心仅四公里,北与白羊墅火车站相距一公里,南与平定县城相距四公里,交通和通讯都十分便捷。
    小河村有关于石勒射蟾的传说,石勒把巨蛙射死,为民除害,村民把石勒驻兵之地更名为寨垴堰,并修庙纪念。按传说来说,村民曾逃至桃树岭避难,于是村中就有了“先有桃树岭,后有小河村”的传闻。传闻从一定层面上揭示出小河村发展演变的脉络。桃树岭,位于小河村西北的山上,是最早的居民定居之处。后来居民迁到山下,泊水岸边,也就是今天小河村的位置。早期的居住建筑,主要分布在小河村腹地的北部,靠近泊水与桃河汇流之处,这里也有小河村历史最悠久的寺庙——石勒庙(已毁,现址为关帝庙)。
    小河村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1200亩。小河村的布局很有特点:大院以及庙宇建筑多因山就势,或依崖起靠崖窑,或起锢窑,或做起脊房,层层跌落,又以石级相连,组合成形态不断变化的院落,布局整体上看似随意,细节上又十分严谨。小河村地形起伏多变,院落格局又错综复杂,街巷因地制宜,随形生变,状若盘蛇,其中有两条主要街道,一条沿着泊水,另一条位于台地上,沿建筑群的外轮廓平行于等高线,两条主道之间有众多小巷相联系。小河村住宅主要分布在中部到南部的缓坡和平地上,日照及通风条件良好;商业建筑主要坐落在村落的中部向北一带,靠近村落的出口,便于货物的出入;庙宇建筑多分布在村落的中部,向北一直延伸到村落最北端的观音庵和关帝庙;这三种类型的建筑各自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域,也体现了小河村布局的严谨性。
    小河历史文化名村常年日照充足,夏季雨水充沛,其它季节降雨量少,春秋多风,气候干燥。
    小河历史文化名村周围群山环绕,村落就建在山坡之上,属于山地风貌,建筑依山而建,与地貌特征良好结合。 
    村域范围内植被种类丰富,如松、柏、杉、槐、白桦、银杏、杨、柳、栎树、榆树、槭树、黄栌、桃树、杏树、山楂、樱花、丁香、梧桐、迎春等. 小河花园水景以水生植物为主,岸上以杨、柳、梧桐为主。水生植物突出荷花等。小河村村域内的动物有松鼠、野鸡、兔子、狼等等。
    小河历史文化名村绿树蔽荫,村前有小河(现覆盖到路下),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自然环境较为优越。古村落的建筑大多顺应山势,依山而建,构筑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
    小河村隶属太行山山脉,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泊水蜿蜒穿过村落汇入村外的洮河。村内大院以及庙宇建筑多因山就势,组合成形态不断变化的院落,布局整体上看似随意,细节上又非常严谨。整座村落青砖灰瓦与苍山树影相映,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小河村现有660户,居住人口约3000人,历史建筑集中区面积达到40300平方米,其中保护区内重要保护点的面积达到1774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特色。
    小河村以旅游业为主。2012年,小河村村集体总收入143.96万,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8100元。
 三、著名的建筑
    小河村共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34630平方米,分布相对集中,占村庄建筑面积(除新区建筑外)42.6%。传统院落178处,占地面积18.5公顷。其中石评梅故居和关帝庙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建筑类型非常丰富,其中寺庙建筑有关帝庙、观音庵等;祠堂建筑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窦家祠堂等;商业建筑有当铺、商铺、醋坊等;代表性的大型宅院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
 四、历史名人
    小河村重要历史人物有葛氏、石宽、苏氏、石登元、石登选、石评梅。
    葛氏(名不详),石思虎妻,石宽、石广母,是小河当时有名的“油糕老人”。其年轻时丧夫,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葛氏50多岁时,家渐小康,恰逢此时“黑宅”家遭了飞祸,要卖掉正在修建中的大院,葛氏与家人商定,出巨资买得大院,此后又多次进行扩建增修,才有了如今的花园。
    石宽,字子粟,例驰武略骑尉,晋赠朝大夫,系花园石家九世孙。创立了“全兴振”店铺一处,雇佣伙计、学徒十几人。由于他精于算计,又十分勤快,且料理一切均有章法,所以他的生意如日中天,越做越好。几年后,他的生意竟做进了皇宫。很快,石宽家不仅买下并扩建了花园这所大院,而且成了平定屈指可数的富户。
    苏氏(1804-1882)(名无考),石宽妻。光绪三年至四年,不是旱就是涝,灾害不断,为此米价大涨,她命其子捐粜粮食百余石散给乡中父老,乡邻凭此保全性命者甚多。苏氏的义举被当时平定知州孔广培知道后,孔旌以“乐善好施”之匾以示嘉奖,并称苏为“巾帼丈夫”。村中百姓感苏氏救民于水火,也合伙勒石以纪其德。
    石登元(l856-1923),字善卿,为花园石家十一世孙。于光绪十四年中举。曾于宣统元年起,任过不到两年的吉州知县,但由于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而辞职还乡。民国元年,他与其弟石登选奔走于小河与州府之间,创建了小河初等小学并亲自执教。民国10年又冲破重重封建桎梏创办了州境内第一所女校,并令其儿媳郭氏出任女校教员。从同治十三年起一直担纲编续《石氏族谱》,历经曲折于光绪十七年将校订之谱付之枣梨,装缀成册,为考证石家诸多史实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帮助。 
    石登选(1858-1942),字子青,为花园石家十一世孙。邀集族中文兄于光绪十六年二月动工修建石氏宗祠。他于光绪二十七年始任石氏族长,经理族中一应事务,后又兼任小河村长之职。登选十分关心村里的教育事业,想方设法与其兄登元筹建了小河初等小学、小河女校,为了让贫苦人家的孩子有学可上,有书可读,他在小学首创“义务班”,该班学生由村公所垫支一切费用,上课时间也可根据农忙农闲适当调整。为表彰登选安民一方之功,大总统曹锟题“急公好义”匾额一块。
    石评梅(1902~1928年),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并开始树立“以健康之精神,作伟大之事业”的志向。石评梅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的社会活动,并努力于文学创作,她才华横溢,著作颇丰,她疾恶如仇、无私无畏。
 五、建筑特色和文化景观
    小河历史文化名村的建筑形式非常有特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下面八个方面:
    1.别致的窑洞形式   小河村窑洞外立面形式独特,呈现一窗和一门的组合形式,其中门采用狭长的形式,非常优美。一般民居的窑洞呈现近似半圆形的拱形。
    2.丰富的屋顶空间  小河村的正房主要采用窑洞的形式,窑洞的屋顶一般可上人。屋顶同时也是农作物晾晒之处、赏景休息之处。院落和屋顶构成多层次的空间。小河村院落中,厢房和正房之间多有楼梯,可以登上屋顶观景休憩,很好的利用了屋顶空间。
    3.并用的建筑材料  明清时期,山西的民居多用砖砌筑,偶用石材砌筑,但很少有砖、石兼用的。小河村的不少民居就巧妙地将石材和砖材并用,一般是墙的下面用石材,增强防潮性能,上面则用砖材,增加美观。
    4.独特的祭祖之堂  小河村中有不少宅院的正房二层建有祭祖堂,祭祖堂规模不大,仅占正房屋顶的一部分,面阔一般三间。这种布局形式在古代民居中非常少见,其设计构思也非常巧妙,有很高的价值。
    5.精致的建筑雕饰  小河村的砖雕、木雕、石雕均非常精致,多分布于门楣、雀替、门柱石、柱础石、影壁、窗棂、隔扇、前檐上。这些雕饰用意、形、音的方式,表示吉祥富贵。据不完全统计,仅石家大院就有木、石、雕总计八百余件。这些雕饰作品构图优美,寓意深刻,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既反映了院主人对人生(尤其是对子孙)的良好祝愿和热切期盼,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6.精美的通风设施  小河村中民居的通风口一般仅在面向地的一侧开口,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不会发觉其通风口的功能。通风口的正面则雕成各种造型,非常精致,也反映出主人在营造居室时的匠心。
    7.丰富的匾额艺术  小河历史文化名村有丰富的匾额文化。石家大院中就有许多匾额,如曹锟题写的“急功好义”、平定知州孔广培题写的“乐善好施”,以及无法考证出处的“福萁延畴”、“钟瑞凝晖”、“爽挹西山”等等。这些匾额示意了主人的情趣和意愿,也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8.优美的卵石小道  小河村中的小道多用卵石铺砌,非常别致,古韵十足。道路由于雨水的冲刷,有些比较光滑,在阳光下折射出熠熠光彩,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非常和谐。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